在司法审判的征程中,集贤县人民法院党支部宛如一座熠熠生辉的灯塔,以其耀眼的光芒照亮了纠纷解决的崎岖道路,深刻诠释了党建引领审判工作的深刻内涵,生动彰显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及党小组的战斗堡垒作用。此次聚焦的是一起化肥买卖合同欠款纠纷案件,看党员法官如何依托党小组的智慧与力量,以调解为笔,绘就党建与审判深度融合的法治画卷。
案情简介
2021年春耕时节,农户李某为筹备农事,在某化肥零售商店处赊购化肥共计8058元,并约定秋收后一次性付清货款。然而,受自然灾害影响,李某当年农作物减产严重,家庭收入大幅缩水。还款期限届满后,化肥零售商店经营者陈某多次上门催款,李某却因经济困难无力偿还,双方矛盾不断激化。陈某认为李某故意拖欠,李某则指责陈某“不近人情”,陈某无奈之下将李某诉至法院,要求立即支付欠款及逾期利息。
在首次调解中,李某情绪低落,坦言“不是不想还,实在拿不出钱”;陈某则态度强硬,坚持“必须马上还钱,否则绝不罢休”。调解现场气氛剑拔弩张,李某甚至表示“大不了拘留我,反正没钱”,调解工作一度陷入僵局。对于承办法官而言,简单判决不仅可能激化矛盾,更可能让本就困难的李某雪上加霜,还会影响陈某的经营周转,如何平衡双方利益、实现实质解纷,成为摆在面前的难题。
调解过程及效果
秉持“调解优先、司法为民”的理念,为寻求最佳解决方案,主审法官将案件提交至党小组集体研讨。党小组会上,党员法官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专业素养,围绕案件焦点展开热烈讨论:如何在保障债权人合法权益的同时,兼顾债务人的现实困境?怎样通过调解既维护农资市场诚信秩序,又助力农户渡过难关?
党员法官们深入剖析案件细节,一方面精准解读买卖合同、民间借贷等相关法律规定,明确欠款责任;另一方面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,提出“分期还款”“以物抵债”“引入第三方担保”等多种可行性方案。同时,大家从“邻里互助”“共渡难关”的情感角度出发,探讨如何打开双方心结,推动矛盾化解。党小组的群策群力,为调解工作指明了方向。
带着党小组的智慧结晶,主审法官姜相法官重新制定调解策略。他先与陈某耐心沟通,分析李某的实际困难,建议其适当放宽还款条件;又多次走访李某家中,鼓励他重拾信心。经过反复释法说理和情感疏导,陈某逐渐理解了李某的不易,主动提出减免部分利息,李某也认识到拖欠货款于情于法皆不合理。
最终,在法院的主持下,双方达成调解协议:李某当场凑齐8058元现金支付欠款,并自愿支付少量利息。调解现场,李某握着陈某的手诚恳道歉:“感谢你体谅,明年种地还来你家买农资。”陈某也感慨道:“都是乡里乡亲,能帮一把是一把!”一场剑拔弩张的纠纷,在法治与温情的交织中圆满化解。
这起化肥欠款纠纷的成功调解,是集贤县法院党建引领审判工作的生动缩影。党小组充分发挥“神经末梢”作用,党员法官既以法律为准绳厘清权责,又以同理心化解心结,真正实现了“案结、事了、人和”。未来,集贤县法院将继续深化党建与业务融合,以党小组为纽带,把司法服务延伸到田间地头,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温暖每一寸乡土。